2023-05-27

JACS:可溶和可加工的单晶阳离子聚合物

近日,郭庆辉研究员课题组在可溶高分子单晶的精准合成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标题为“Soluble and Processable Single-Crystalline Cationic Polymers”。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论文第一作者为刘洋,郭庆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J. Fraser Stoddart 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高分子材料在现代社会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缺少可在分子水平上确定和表征无定形和半晶态高分子结构的技术,对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的深入理解仍然是材料科学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基于单晶到单晶转化的拓扑聚合蓬勃发展,此方法能够大量合成适用于X射线单晶衍射的高分子单晶,用以精确揭示高分子中的化学键和结构信息。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高分子晶体溶解度较差,阻碍了其实际应用中的后续功能化和溶液加工性能,因此,如何利用拓扑聚合可控合成可溶性高分子单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图1.单晶到单晶转化拓扑聚合合成聚阳离子高分子单晶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在本工作中,我们结合超

more

2023-05-22

陈洪亮研究员:通过带正电的超分子二聚体结的限域条件下振动辅助电荷传输机制

分子间电荷传输在化学、生物学和有机电子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有机电子学领域,比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光伏材料和有机热电材料等。分子的电荷态和轨道能级分布对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分子器件的性能密切相关。从单个分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影响相邻分子间电荷传输的因素,将为有机电子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近日,陈洪亮研究员与合作者设计了石墨烯基超分子二聚体结,并研究了电荷态和能级排列对电荷输运的影响。限域超分子组装有利于构建分子间距离和堆积方式明确的二聚体,能够制备可靠的二聚体单分子结及进行稳定的电学测试,为理解分子间电荷传输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者构建了一系列稳定的超分子二聚体单分子结(图1),从分子电荷态和能级排列角度探究了二聚体分子间电荷传输机制。基于温度依赖实验,观察到了二聚体分子中电荷输运机制由低温下温度不相关的相干隧穿转变到高温下的热激活非相干传输(图2)。此外,引入带正电的单元可以增强非相干传输过程。图1. 超分子二聚体石墨烯基分子结及其分子特征图2. 电荷传输转变机制图2b表示0.1 V下的Arrhenius图,正电荷 (SMJ-1)、中性 (SMJ-2

more

2023-05-22

陈洪亮研究员与合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综述论文

分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单分子科学与技术有助于解决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存在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陈洪亮研究员与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美国西北大学J. Fraser Stoddart教授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Reactionsin single-moleculejunctions”的长篇综述。该综述从方法学的角度系统地归纳总结了不同单分子检测技术(包括单分子荧光光谱技术、单分子拉曼光谱技术、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原子力显微技术、基于扫描隧道显微技术的和基于碳基单分子器件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技术等)的优势和互补性,着重介绍了新兴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单分子电学检测技术及其在单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机遇,比如电极诱导的反应、环境诱导的反应、电子催化反应和电场催化反应。该方法具有单分子、单化学键、单电子和单光子的极限灵敏度,具有微秒纳秒的时间分辨率,可以捕获系统实验掩盖的中间体,揭示反应过程中物种的变化路径、溶剂效应和同位素效应,实现单分子反应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全面统计定量分析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不

more

2023-05-22

陈洪亮研究员-Stoddart课题组Angew. Chem.:Blue Box的历史、发展和展望

限域(confinement)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我们体内的各种生物过程,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都需要在细胞或囊泡的保护作用下进行。许多酶催化反应的专一性也源于酶活性位点对底物的特异性识别和包裹作用。受此启发,化学家一直希望通过人工合成制备形态各异的限域空间,以用于分子识别,中间体稳定,化合物分离和选择性转化等应用。从历史悠久的冠醚(crown ethers)、穴醚(cryptands)、球型大环(spherands)、坚果壳(carcerands)、环糊精(cyclodextrins)和葫芦脲(cucurbiturils),到近年发展的杯芳烃(calixarenes)、柱芳烃(pillararenes)、环蕃(cyclophanes)、碳纳米箍(nanorings)、分子盒(boxes)、分子笼(cages)和分子胶囊(capsules)等丰富的分子基元,分子容器(molecular containers)受关注的程度与日俱增。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因这一领域的重要性授予了三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Jean-Marie Lehn,Charles Pedersen和Do

more

2023-05-22

Nano Lett.:可扩展纳米陷阱诊疗增强电穿孔在细胞内动作电位记录中的研究进展

近日,浙大科创超分子新物质创制创新工坊胡宁研究员课题组在细胞电生理传感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标题为“Scalable Nanotrap Matrix Enhanced Electroporation for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of Action Potential”。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徐冬馨,胡宁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电生理记录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们长期探究的目标。在已开发的技术中,三维垂直微/纳米器件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对电兴奋细胞及其网络的细胞内动作电位记录。然而,费时费力的制造过程仍然是阻碍其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共同问题。在同一平台中兼顾简单性、稳定性和灵敏度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多孔膜的纳米陷阱微电极,其与大规模微加工技术兼容。纳米陷阱不仅促进了细胞膜向中空结构的延伸,而且为细胞内记录提供了独特的纳米边缘电穿孔。我们证明了这种可扩展的纳米陷阱可以有效地增强细胞-电极耦合,并且比传统的平面电极获得更大的细胞内信号。微

more

2023-05-22

ACS Nano:基于单心脏细胞最优机械搏动检测的通用灵敏药物评估生物传感平台

近日,浙大科创超分子新物质创制创新工坊胡宁研究员课题组在细胞机械搏动传感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CS Nano,标题为“Universal and Sensitive Drug Assessment Biosensing Platform Using Optimal Mechanical Beating Detection of Single Cardiomyocyte”。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徐冬馨,胡宁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了保证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避免危害人体健康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临床前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是心血管药物开发必不可少的环节。节律性机械搏动作为心肌细胞的重要特性之一,已被用于建立药物评估生物传感平台。然而,传统的无标记生物传感平台难以对单个心肌细胞进行高通量和高分辨率的机械搏动检测,而基于标记的策略则受到药理学副作用和光毒性的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无标记、高通量、通用、灵敏的单个心肌细胞机械搏动检测平台,以建立高效、准确的心肌细胞模型,用于广泛的药理学和病理学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优化的单个心肌细胞机械搏动检测建立了一种通用

more

2023-05-22

Nano Lett.:集成电穿孔触发的细胞内记录与递送效率评估的心脏细胞生物传感平台

近日,胡宁课题组在细胞电生理学及细胞递送领域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标题为“Integrated Cardiomyocyte-Based Biosensing Platform for Electroporation-Triggered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in Parallel with Delivery Efficiency Evaluation”。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方佳如,胡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刘川教授、黎洪波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电穿孔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并通过诱导细胞膜上纳米孔的产生来实现生物分子递送。然而,施加于心肌细胞的高电压仍然是一个挑战,使其能够安全有效地进入细胞内。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研究中经常使用与低压电穿孔配合的微纳米器件,而细胞内递送的有效性通常使用光学成像方法,如流式细胞术来评估。然而,这些复杂的分析方法阻碍了原位生物医学研究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建议一个新的平台来实现安全有效的细胞内记录和体外原代心肌细胞递送评估。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心肌细胞的生物

more

2023-05-22

Nano Lett.:增强细胞内动作电位记录的可扩展空心纳米柱电极

近日,胡宁课题组在细胞电生理学领域取得进展,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no Letters,标题为“Scalable and Robust Hollow Nanopillar Electrode for Enhanced Intracellular Action Potential Recording”。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方佳如,胡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刘川教授、杨涛博士、李颖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电生理学是电兴奋细胞的一种独特性标志,可以进行疾病调查或药物评估。开发潜在的记录新工具是在细胞水平上准确探测细胞内电活动,以了解心脏疾病的潜在机制和探索先进的治疗策略的关键。近十年来,垂直纳米电极阵列成功地在电兴奋细胞及其网络中实现了高质量的细胞内电生理研究。然而,使用低成本纳米结构进行高成功率和高质量、长期的细胞内记录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策略来提高电信号记录的质量。在本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可扩展且稳定的空心纳米柱矩阵,以研究精确几何调节对细胞内记录的影。利用方便的模板合成和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高度可伸缩的垂直空心纳米柱电极。空心纳米结构可以诱导细胞膜既包裹在

more

2023-04-04

JACS:基于柱芳烃的主客体共晶经纳米封装诱导二次谐波的产生

近日,黄飞鹤课题组在超分子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标题为“Nanoencapsulation-Induced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 Pillararene-Based Host–Guest Complex Cocrystals”。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梁浩忠,黄飞鹤教授为通讯作者,华彬研究员、刘小峰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非线性光学(Nonlinear Optics,NLO)材料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通讯、成像、传感、光刻和光电转换器件等领域的材料。有机NLO材料具有光学非线性优异、光损伤阈值高、成本低廉、合成简单等优点,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都存在广阔的前景。然而,大多数有机NLO分子在结晶过程中会采取反平行π–π堆叠的方式形成中心对称结构的晶体,分子电偶极矩相互抵消,无法产生二次谐波。这大大制约了固态有机NLO材料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人设计了复杂的分子结构或晶体制备工序,以避免生成中心对称晶体。然

more

2023-04-04

JACS:基于柱[n]芳烃的可变化学计量共结晶:一种多样化固态超结构的通用方法

近日,黄飞鹤课题组在超分子有机共晶体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标题为“Pillararene-Based Variable Stoichiometry Co-Crystallization: A Versatile Approach to Diversified Solid-State Superstructures”。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浙江大学化学系,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李明,黄飞鹤教授、华彬研究员、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Jonathan L. Sessler教授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Niveen M. Khashab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有机共晶体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有前景的构建新型固态材料的非共价策略,已在包括光电子学、双极电荷传输和生物药理学等多个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与传统的共价修饰相比,共晶工程提供了一种以生态友好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构筑材料的方法,同时避免了冗长的合成步骤,这些优点在固态功能材料的开发中显示出了巨大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可变化学计量共晶

more

2022-12-08

Aggregate 新锐科学家——张浩可副研究员:含羰基脂肪族聚合物的簇发光性能调控

有机发光材料因其在显示、传感、和生物诊疗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而构建有机发光材料的结构-性能间关系对于提高其性能和扩展其应用至关重要。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已有较完善的基于价键共轭(TBC)的分子光物理理论来指导有机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其中,π共轭芳香环结构被认为是产生高效发光的必备因素。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一些不含大π共轭结构的天然和合成聚合物,如淀粉、纤维素、聚酯、聚马来酸酐和聚酰胺胺等众多非共轭结构,也可以在簇聚状态下,如固体和浓溶液中产生的光致发光现象,而在单分散状态下不发光,这种非传统发光被称为簇发光(CL)。显然,与传统的π共轭体系中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不同,基于价键共轭(TBC)的分子光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簇发光现象,说明簇发光具有一种新的发光机理。更为重要的是,与π-共轭芳香族结构相比,大多数簇发光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加工性。因此,簇发光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诸多优势。在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簇发光现象被报道,被报道的簇发光团中大多含有富电子组分,这些组分可以产生较强的分子间与分子内相互作用来诱导簇的产生进

more

2022-08-03

《Chem. Soc. Rev.》综述:基于轮烷的机械互锁聚合物

机械互锁聚合物(MechanicallyInterlockedPolymers,MIPs)是高分子科学与机械互锁结构融合的产物,是高分子材料最新的研究方向之一。机械互锁聚合物兼具超分子聚合物的动态特性和共价聚合物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机械互锁基元的分子尺度微观运动,如索烃的旋转、伸长、扭转,轮烷的滑动、旋转等,可以在聚合物上积聚和放大,使高分子材料具有独特的宏观性能。相比于索烃和其它机械互锁结构,轮烷结构在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以及性能研究中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近日,我系黄飞鹤教授团队受邀在化学领域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Society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callyinterlockedpolymersbasedonrotaxanes”的综述论文,全面介绍了目前基于轮烷的机械互锁聚合物的合成策略、性能表征和应用探索,包括线性聚轮烷、聚轮烷网络和轮烷树枝状大分子,旨在阐明轮烷组分如何影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为新型机械互锁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和应用提供新的参考。图1:含有轮烷结构的各种机械互锁聚合物引入轮烷结构的聚合物是机械互锁聚合物的一个重要分支。轮烷组分的结构、位

more

Copyright © 2021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寸草心科技     管理登录

    您是第 1000 位访问者